
吼吼吼 這幾個禮拜是怎樣
一週一颱還都挑週末來
欺負我這只有微薄假日可以往外跑的可憐人就對了
好想出去走走阿
這兩天比較有閒
想到要跟到湖南玩認識的朋友保持聯絡
於是灌了QQ碼這個東西
使用心得只能說....宇宙霹靂無敵不人性化阿=.=
如果不是有高人指點
我應該已經把它砍了
我終於能理解他們為什麼不常用這種即時通訊軟體了
真想招降他們跳槽MSN =3=
=========================================================
時間像是乳溝 硬擠的話還是有的
一句從網路蠻荒時代就流傳下來的經典妙喻
確實 在現實生活裡幾乎都是這樣
太多人整天喊著忙忙忙
但實際上有心的話
還是可以擠出不少時間
這話說得還真是一點都沒錯
從這句話出發
來聊聊對時間規劃的一些想法
以淺薄的最佳化設計觀念來看時間規劃
若是你有很多可以擠出的時間
這是代表你沒有找到時間規劃的最佳解(而且還是個很差的解)
也就是在時間的規劃的可能性中(設計的可行空間裡)
還有更好的選擇 可以讓目標的成就更高(目標函數達到更好的值)
留有多少可以被"擠"出的時間
也可以說就是有多少被閒置的潛能
這種潛能無關上帝觀音託夢or腦中的未開發的神祕區塊這種虛無飄渺的東西
只需要小學生都會寫的簡單計畫表(當然還有執行上的毅力)
就可以輕易發揮出來
可是大多數的人好像都無意(或刻意?)的忽略了
想想真的是滿可惜的事
那麼 把自己的計畫表時時刻刻排的滿滿
讓時間一點也擠不出來 才是最好的囉?
很遺憾的也不是
因為這種規劃雖然理論上是一種最佳解
可是他並不強健(robust)
就是說 它經不起外界不確定因素的干擾
時間規劃的不確定因素者眾
ex.老同學臨時找吃飯、老闆突然多丟個case 正妹的電腦突然壞了(咦!?)
都是無可避免的不確定因素
也能把這種時間規劃方式的結果攪的一團亂
而在時間規畫一個關鍵的特性是
越多次執行失敗 動力就會越薄弱
多來幾次無法實行的計畫
最後就乾脆管他去死隨它去了
所以把"休息"也當作一種行程排入時間計畫表裡
除了可以消除連續工作的疲憊 提高整體效率
也能當作容許不確定因素的緩衝
維持執行時間規劃的動力
應該是不錯的策略
最後提一下所想到幾個關於"人生"這種最佳化的困難之處
1.它是個多目標的最佳化
人生典型的目標可能有:經濟能力、感情、自我認同...etc 多的不勝枚舉
價值觀不同
每個人的目標跟對各項重視程度都不同
讓各自都成為一個獨立的最佳化問題
沒有一個相同的最佳解(最佳參數組合)
2.每個人的model不同 (相同的參數輸入會得到不同得結果)
簡單講 就是兩個人做了一樣的事
結果卻不相同
舉例來說:A跟B都在圖書館念了1小時的書
A可能50分鐘都心無旁鶩 達成90%的學習效果
B可能30分鐘後就無法保持專注 其餘30分鐘最會開始轉筆發呆
這就是個選擇相同的參數(念一小時書) 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學習效果)的極簡化例子
如果要對"學習效果"這個目標最佳化
A的最佳選擇可能就是專心的連續苦讀1小時
B的則是念30分鐘 就起來走走逛逛個15分鐘再繼續奮戰會比較好
3.建模困難
這必須要有深入的自我瞭解
必要時可能還要花時間對自己做些"實驗"
才可以得到自己對各種不同參數的反應結果模型
絕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沒有時間與耐心允許自己這麼做
光這三個困難 就足以讓想把人生進行最佳化的想法
變成了一種近乎無意義的廢言
這世界不可能存在人類一體適用的最佳解
不過 如果只是針對自己個人的話(反正也管不到別人......)
確立屬於自己的目標
由自身經驗建構出自己對不同參數輸入 會產生什麼效果的model
我猜想把自己的人生目標最佳化
說不定是可行的
就算不是最佳化
也應該可以是優化吧(ps1)
若是比較
1.毫無計畫一切隨興者
2.熱血隨時拼盡全力者
3.照計畫走慢慢穩健實行者
這三種策略 不否認難以篤定的說誰絕對能達成較好的結果
不過如果長期取夠多的樣本來比較
我想應該會是3優於2遠勝1吧
有甚麼有趣的看法 歡迎來閒聊
祝大家都能有個優化人生!
ps1.關於optimize這個動詞
台灣翻為"最佳化"
大陸翻為"優化"
雖然覺得台灣翻譯符合字面上的意義 而且聽起來比較酷
可是大陸的翻譯比較符合實際狀況
ps2.做個無關的聲明
對閱讀理解力太差、無禮又自以為的人
抱歉 我一向是懶得搭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