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實在 在外唸書
並沒什麼非回家不可的理由
最好的例子是我認識10多年的損友甘先生
只有暑假、過年才回家
三年來人一樣健健康康活跳跳
精神爽朗元氣足
也沒因此搞出家庭革命 親情離散 流落街頭
現實的計算一下
我們這種南北奔波的學生
來回一次的成本=
8小時坐到屁股長痔瘡的車程
+ 13XX元坑錢的車票
+ 回家自動開啟沉淪模式浪費的時間
+ 參加一千零一題親戚熱門大問答損失的腦細胞

不如拿那些金錢時間
逛街買些正點的衣服、鞋子、包包
吃幾頓吃到飽
看個三四場想看的電影
跟男女朋友廝混
喀幾本小說雜誌
或睡上一整天大頭覺來的爽
還能順便營造種在外地苦學無暇回家的假象
讓每次回家更受父母憐愛
怎麼看都是壓倒性勝利

嘴巴上這麼說
可是沒特別忙的話
自己還是習慣一個多月回家一次
孝順好青年?
回家侍奉父母?
我想不是
被侍奉時間好像還多了一點(雷公不要劈我)
也不是那種獨自在外
就會便秘一樣滿肚子委屈需要回家的人
反倒一個人頗快活自在
回家的原因?
說穿了 絕大部分
恐怕是為了增添點生活的變化和樂趣

久久一次回到過去生活十幾年的地方
會有種很特異的感覺 (返鄉心情?)
放空的一個人到處走走
看看附近的改變
熟悉的店家一間間消失
狗都嫌的小學生依然在街上打鬧等等
回想以前自己也曾是這些風景的一部份
裝模作樣似的感嘆一陣
I'm not that young
親自見證感受人事物和自己心情想法的轉變
畢竟 我不太喜歡突然間人事全非的感覺
像一段記憶失落了一樣

和家人的互動
一樣是那種極為平凡
就像以前天天回家時那種方式
並沒有相隔的日子長了
就多了個熱情的吻或溫暖的擁抱什麼的
只是大家回到同一個空間生活
彷彿是確認了彼此的連結依然存在
會產生莫名的安定感
讓人很安心

跟爺 奶、外婆說說話
必須承認 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
跟七八十歲的老人家的確缺乏話題
但是我每次回家還是會努力擠出點東西聊(就算這方面我真的很沒天分...)
學校的事 台灣腦殘媒體的趣味新聞
甚至天氣冷阿熱阿 或是狗血本土劇這些鳥蛋的話題
也能搭上腔亂聊一陣
不是我吃飽太閒
是覺得 老人家生活圈小
大部分時間呆在家裡
寂寞無聊可想而知
尤其是另一半走了之後更是如此(如我外婆)
到這種年紀
看到被自己帶大的晚輩們過的順利
願意花時間陪他們聊聊天
就是他們的成就感
雖然一向討厭電視劇裡
那種不存在的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但是難得回家
我不介意 耍耍白痴他們開心
何況是小時候疼自己的人

最後 免不了的拿點零用錢
跟爸媽去吃好料 0自費血拼
在家裡的大床跟沙發上快樂翻滾
享受couch potato生活模式
算是少數最實際的事: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n 的頭像
    San

    早安阿

    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