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往也只是簡單、基本的事實
不過有時自己就是沒想到
朋友簡單一席話
卻一語驚醒夢中人
恐怕他們自己都沒意識到吧
嘖... 是怎麼陷入盲點的都不知道
至少現在 我想一切都沒問題了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別人去聽了場演講後
寫了篇關於財富的文章
深入淺出的精確點出很多重要的概念
個人深覺十分不錯
節錄其中的一部分來給大家分享
============================================================================================
「如果你想要創造財富,你就要幫助別人創造財富」
而應用在其他想要得到的東西上面也一樣。
例如想要得到理想的伴侶,也是一樣要去幫助別人得到幸福。
(這跟吸引力法則很相同)
為什麼這樣做就會成功呢?他提出以下解釋
■所謂的財富並沒有實體,而是一種觀念的投射,正如鈔票對人來說是財富
但對狗而言,連骨頭都不是。
■既然財富是一種觀念,其本質是空性的,我們就要問,到底要如何創造這種空性?
■佛經說佈施的人會得大福報,因此能佈施者
未來都會得到其所佈施的回報
■儘管如此,回報時間卻會隨著意念、動機與強烈程度而有所差異,一般沒有信
心的人,會因為時間遞延效應而開始懷疑佈施的效果,於是在念頭斷斷續續且又自
我懷疑的情況下,果然也証實了自己的懷疑。
■眾生的本質是一體的,因此佈施給別人其實是佈施給自己。
若以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我有以下看法
■十九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全世界的財富增加了萬倍不止
除了工業革命促成大量生產的因素以外是什麼東西在創造財富的呢?
其實是---「知識」
■而知識創造財富的特質是--「內生性成長經濟」,內生性成長經濟的特色乃是藉由
人力資本、創造發明的累積、研究與不斷萌生的服務內容,有效避免資本邊際生產力遞減
解決一般人認定的資源有限之外生性成長經濟模型所導致的資源分配問題。
■當年並沒有現在這麼多行業,我們這個時代的很多消費,其實都已經不是「需求」而
是「欲求」了,而會創造財富的人正是因為,他們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並
藉由自己想像出來的know how來「提供」它們。
■因此創造財富某方面來說其實是「買空賣空」,以想像加工交換想像加工
正如同我們現在交易不用黃金,而是用貨幣一樣
為什麼我們相信貨幣,是因為我們相信有一種無形的體制
能公平公正的確保貨幣體系之穩定。
■所以對富有的人而言,錢並不是錢,他們不把錢當錢看
而是當成一種可隨手取得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某種「觀念」。
■當一個人不把錢當錢看的時候,他才真正知道了錢的本質
而觀念比努力更重要。
■我們常說人脈等於金脈,正是因為,當一個人俱備了寬容、佈施、奉獻等等願意為了別人
創造服務價值的熱誠時,此人所遇到的人,皆會因為他的這種正向反應,而「創造」出自己
的「欲求」,願意與此人互相分享彼此的資源,正如同經濟學最核心的精神即是--- 「讓資源
能發揮其最大的邊際效用與分配效率」,因此只要有人可以促成財富在市場上不斷流動,那
麼大家都會是「富有」的。
■這也是為何一個人對「財富」的認知是無限而隨手可得之人的格局與實際財富
常常遠大於一昧認為「資源有限」、「財富分配有限」而抱殘守缺的人。
■正如同google的財富來源與最大兢爭力之所在,不是軟體、不是實體商品
而是「分享」這個概念的轉化。
我推理了一下,發現「財富」乍看之下有實體,其實背後是一種「注意力與欲求焦點」的轉換,
能夠掌握到這個本質的人,財富也就隨之而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一個人把焦點放在別人
的幸福上面時,他就會表現出一種無私的態度,而旁人看到就自然不會對其產生防衛態度,經商
最重要的就是取得別人的信任,而且當一個人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自己的時候,會如同「教學相長」
一般,發揮出原來心態所發揮不出來的潛力。
心念的出發點是為別人的人,也比較能捕捉到別人的想法,能傾聽別人的需求,能更了解不同人的
心範是什麼,在這個同時,由於我們人是藉由自己的己知投射去了解別人的,反過來我們也會因為
「真正」的了解別人而回過頭來影響自己 。
意識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別人身上,做很多事也就比較自然,而不會帶給別人唯利是圖的感覺,
沒有人會樂意與看起來就是唯利是圖的人作長期合作的。
從團體動力學的角度來看,佈施致富確是有大量的心理學理論所支持的。
============================================================================================
最上面的五點是作者轉述講者的演講內容
而其他部分則是其自身對財富的看法
準確的描述了未來世界財富的本質
要怎樣我們會覺得富有呢?
是手邊的現鈔堆積如山? 還是銀行的戶頭位數破表?
如果今天是隻猴子,富有是什麼?貧窮又是什麼?
這種思考頗有助於掌握富有這觀念的本質
人類能獲得滿足是取決於「感受到的服務」
物質反而不是我們關注的
為什麼在資源有限的世界人類的財富卻總是繼續無限擴張?
箇中奧秘便在於此
財富並沒有實體,而是一種概念
而現代的金融體制,也是建立在人們信心上的概念
幣紙、債券、股票,說穿了這些東西在物質上什麼都不是
不過在建立了人們對他們的信心之後,又什麼都是了
這也是為何一旦發生群體性恐慌現代經濟會快速崩盤的原因
現代經濟所謂的景氣與活絡
不過就是讓財富在市場讓規律順暢的流動
可同時滿足眾人的服務需求與慾念
讓整個社會都保持在「富有」的狀態
霸佔資源才是富有的錯覺
早在千年前就有人看透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物質需求不過一枝滿腹
富有的關鍵 存乎於心
群眾創造互動的服務與奉獻 使彼此都獲得滿足
最終成為一種規律的良性循環
才能這個資源有限、人口膨脹的現實世界
依然創造財富的無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