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試的時間終於決定了
毫無意外的是在最後一梯的七月
雖然實際上時間定在何時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但是有個確定的時限總是感覺踏實點
(尤其是對一個現在幾乎還沒開始動筆的人來說....)
光是目錄就磨了三天改去改去還沒法定案
可怕~
依時程看,最晚六月中要完成初稿
目標是規律而有效率的工作
不要陷入過分燃燒
工作要衝 健康的物理與心理生活品質也要顧
同志們一起加油吧
生活小事記:
今年母親節跟老姐合買了禮物
想不到世事難料
老娘竟然自己在母親節前一天去買了一樣的東西Orz
五月一殘念也
近幾個禮拜
台南景點與食物的補完工作持續緩緩進行中
沒特意安排
但最近跟大海與歷史古蹟特別有緣:D
閱讀心得
=======================================================
文本
定義非常多樣,也沒有一種統一的說法
最簡略的想法可以當成作品的泛稱
是一種讀者(感受者)擁有可對其獨立詮釋、解讀的訊息體
他可以是一篇文章、詩詞、音樂、戲劇、攝影、繪畫、藝術品
甚至,人的行為也可以歸類為一種文本
作者已死
羅蘭巴特提出的想法
主張人應該放棄對作者意圖的追尋或倚賴
認為欣賞創作時,不須過於在意自身的解讀是否接近作者的原意
文本即為擁有豐富意義的資訊載體
不須追尋文本起源的創作意圖
然而有反對者認為
作品與作者的關係密不可分,必須重視其起源性與連續性
應從作者的生平經歷、時空環境、平日作為解讀文本的依據
才可正確的了解其意義
不過事實上這兩種命題命題並不相斥
作者已死強調的是:無須追求解讀作者的原意(或真意)
而主張起源性一方重點則在於:
不以考量時空背景因素,將誤解作者原意
這就像一方認為:人不需要有健美的身材
一方認為:人要多運動,不然無法擁有健美的身材
兩者關注的是不同的事
若真的要說出一個兩者衝突的癥結點
那也是在「讀者有沒有了解作者本意的需求」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認為要視文本的類型而定
若是單純的文學、音樂、藝術創作
是否遵循了作者原意欣賞其實並不重要
作者的意圖只代表了其中一種角度
堅守這樣的觀點既無意義也無必要
常見的例子如:攝影者偶而會把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元素收入畫面
導致原先作者未預期的效果
觀賞者並不一定需要依照攝影者的意圖解讀
因而衍生多元的趣味
(所以一塊格子布才能被當成棋盤、稿紙和大食客的綠豆糕)
另一方面若是類型如研究歷史的史料、被告的自白、政治家的聲明、愛人的情書(?)
凡是屬於這類有目的性的文本
若以作者已死的概念解讀
往往會導致十分危險的結果
郢書燕說的燕相或許是作者已死的最早實行者
雖然後人以這句話代表扭曲原意、穿鑿附會
但是也因此不同的解讀
使原本豪無意義的郢書變為讓國家大治的燕說
是否合適端看目的而以
有何不可?
另一方面若廣義的說
其實作者意圖與其背景、人格
不妨看做一種文本的延伸
若這樣思考,作者的死活之爭也就不存在了
只有對文本的定義範圍差異的問題
汪精衛曾寫出「被逮口占」如此瀟灑的文句
其人卻因後來的行為被許多人當成漢奸
單純讀到這段文章還是已知各種前後因果在解讀
對資訊認知結果可能存在明顯差異
兩者都沒錯
差異是因對文本的定義範圍不同造成
延伸習題:
某公眾人物動人的言論、行為當初十分令你崇拜
甚至點亮你內心夢想的熱情
然而數年後,其作為卻讓人失望、恨之入骨
現在此人確實應該被責難
然而 你當初所愛的人與事
是否會被一顆穿越時空的子彈消滅?
還是將平行獨立的存活於過去呢?